[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特稿] 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延安(圖)
摘要:國家旅游地理陜西延安6月1日訊(通訊員 鄧海霞)革命圣地延安,它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贏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
國家旅游地理陜西延安6月1日訊(通訊員 鄧海霞)革命圣地延安,它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贏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從1935年到1948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里生活和戰(zhàn)斗了13個春秋,他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lǐng)導和指揮了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的歷史篇章。正值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之際,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這塊革命圣地—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延安。
走進紅色圣地--延安
延安,古稱膚施、高奴、延州,原陜甘寧邊區(qū)政府首府。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延安位于陜北金三角經(jīng)濟協(xié)作區(qū)腹地。歷來是陜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城區(qū)處于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zhèn)”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延安自然景觀和人文旅游資源獨具特色,以中華民族圣地黃帝陵、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為主體的旅游資源馳名中外。宜川縣的黃河壺口瀑布,雄渾、奔放。金色的黃河水奮勇而下所形成的瀑布頓然使人心生活力;迷人的“天然公園”萬華山則擁有千畝野生牡丹,爭芳斗艷、姹紫嫣紅,甚是美觀;洛川塬的典型黃土地貌又凸顯了自然的鬼斧神工。
汽車馳騁在800里秦川大地上,坐車從西安到延安,沿著高速公路,一路奔馳,三個多小時便從關(guān)中平原來到黃土高原。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層地貌,厚厚的黃土層從幾十米到數(shù)百米不等,黃土的水平面,斜坡面都已經(jīng)開墾利用,被綠色的植被所覆蓋。只有黃土的垂直面裸露在外,展示著黃土高原的本來面目。綠色植被或是莊稼,或是樹木。莊稼多半是玉米,樹木大多數(shù)是果樹。越過黃陵,延安越來越近了。巍巍的寶塔山已映入眼簾。我的心激動了起來,那曾經(jīng)為全國人民傾心也令我十分向往的延安到底是啥模樣呢?我的想象中,延安是一個艱苦的地方,那里是千山禿嶺的黃土高坡,是個種谷子吃黃米飯的地方。到了延安,感覺卻大不一樣。延安雖在山溝溝里,山都很低矮,山勢柔和,植被良好。南泥灣廣種水稻、小麥,樹上的蘋果壓彎了枝頭,水田鱗次櫛比,波光粼粼,雞鴨成群,確是陜北的好江南。而最具特色的風情畫是延安的窯洞。窯洞前面的木雕花格子窗,是延安最美的風景了………延安的窯洞,是非同尋常的。在鳳凰山、楊家?guī)X、棗園、王家坪,這樣的土窯洞曾經(jīng)住過一代偉人毛澤東,是當年中共中央領(lǐng)導核心的所在地,也是曾經(jīng)領(lǐng)導和指揮中國革命成功的地方。那時候,土得掉渣的窯洞里藏龍臥虎,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青年和學生,甚至吸引著世界的目光——皮鞋追蹤著草鞋的足跡。那一孔孔窯洞,仿佛一個個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向人們講述著那崢嶸歲月里的一幕幕壯舉;那一處處舊居,仿佛一幅幅歷盡滄桑的畫卷,給人們展示那艱苦日子里的一個個偉績。
延安的街道寬闊整潔、樓房鱗次櫛比、火車站寬敞透明、城中人群熙熙攘攘……一切都充滿著現(xiàn)代繁華都市的氣息,雖然歷經(jīng)滄桑,但那穿城而過的延河水還在緩緩流淌,延河橋的風姿依然一如當年。清涼山上的道觀、半山腰的新華社舊址、山腳下的廣場都向我們表明,這是那座曾經(jīng)的革命圣地。延河橋后便是寶塔山。登寶塔山,先上烽火臺,再進摘星樓,最后轉(zhuǎn)至寶塔山。寶塔山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它仍以雄偉莊嚴的風貌,先憂后樂的歷史鼓舞著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著人們的愛國情感。從寶塔山上俯瞰延安市,四周群山環(huán)抱,堤田層層,清涼山,鳳凰山,寶塔山遙相呼應。三山腳下便是車流,人流,真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遙想毛澤東當年登臨寶塔山的情景,高山昂止之情頓生。
巍巍寶塔山
寶塔山是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歷史文物與革命舊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風景名勝區(qū),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寶塔山高1135.5米,山上寶塔,始建于唐,現(xiàn)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層,高約44米,樓閣式磚塔,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這座古塔成為革命圣地的標志和象征。建國后,國務院將延安寶塔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安革命舊址之中。寶塔山上,歷史文物和現(xiàn)代革命文物星羅棋布,交相輝映,滿山綠樹成蔭,花草爭艷。延安旅游集團公司成立后,又投入大量資金,在山下修仿古式山門、上山踏步道,整修了摘星樓、烽火臺、新添置了巨型大鐘一座,巨型大鼓一尊。喻名"平安鐘"、"太平鼓",游人擊之金聲玉振,山鳴谷應,"一擊則身體健康,喜氣滿庭;二擊則風調(diào)雨順,物阜民豐;三擊則國泰民安、普天同慶"。山上還修建了休閑觀光設施和風味小吃,游人在游覽之余還可。裝飾了大量的泛光和霓虹燈具,一到夜間,寶塔、摘星樓、烽火臺、上山道滿山綠樹相映在各色燈影中,恍若仙境,映照得山城延安更加秀美壯麗。寶塔山是延安最重要的游覽區(qū)之一,中外賓客無不登山憑眺,縱觀圣地全貌。眾口一詞:"只有登上寶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它坐落在延安市王家坪。1950年7月成立。初稱延安革命博物館,館址在南關(guān)原陜甘寧邊區(qū)交際處院內(nèi),1951年2月,文物陳列室正式對外展出。1952年紀念館遷到城內(nèi)鳳凰山麓,并改為現(xiàn)名。2009年十一國慶節(jié)期間重新修整開放。該館館藏文物有3.5萬多件,歷史照片5500多張,圖書資料1.2萬余冊。其中,一、二級文物有1700余件,延安時期出版發(fā)行的報刊雜志100余種。還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的藏書、手跡石刻及辦公和生活用品。毛澤東長征時用過的手槍,轉(zhuǎn)戰(zhàn)陜北時騎的馬(已制成標本)為該館的獨藏。懷安詩社的詩畫原稿,也是珍貴的藏品。該館展出面積3200平方米,展線長400米,展出革命文物1300多件,歷史照片200余幅,還有圖表、油畫、雕塑、模型等輔助陳列展品,介紹了陜北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以及黨中央在陜北13年的革命歷史。該館舉辦過"延安革命文物展覽"、"延安精神展覽",并赴外地展出。該館出版有《毛主席的故事》、《革命圣地延安》、《延安大生產(chǎn)運動》等書。延安革命紀念館總面積5500平方米,是一座規(guī)模大、內(nèi)容豐富、歷史價值高、感召力強、圖文并茂的大型革命歷史紀念館。
楊家?guī)X
楊家?guī)X是中共中央領(lǐng)導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期間的住處。當年這里曾進行過轟轟烈烈的大生產(chǎn)運動、整風運動,現(xiàn)在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會址、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址兩處可供參觀,在會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著一排窯洞,這就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領(lǐng)導同志們當年的住所,在其間曾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楊家?guī)X有二大有名的建筑,一是中央大禮堂,建于1942年,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就在此舉辦行。一是中央辦公廳大樓,建于1941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就在此召開。在楊家?guī)X,觀看了各位領(lǐng)導人的舊居,舊居都為窯洞,一字排開,有小小的庭院,種著樹木花草。家居很簡樸。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黨員。"七大"選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從此,毛澤東一直擔任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共也成為僅次于蘇共的世界第二大黨。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召開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
漫步棗園
棗園是延安紅色游的必去之地,也是著名的革命舊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處。棗園這個名字是因棗樹多而得名。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七年三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guī)X遷駐此地。園中千余株梨樹、桃樹、杏樹生長繁茂,春花下蔭,秋實冬銀,十分漂亮。在棗園中有會堂,銅像和主席自己耕種的一塊田等等。棗園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為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現(xiàn)舊址大門石柱兩側(cè)尚有康生所書“延園”二字。園內(nèi)樹木郁郁蔥蔥,綠草如茵,草地上有著細微的黃色的野花開得爛漫。而幾株巨大的樹木的花開得壓落了枝頭,看著讓人喜歡。橫穿園林而過,園內(nèi)中央坐落著中央書記處小禮堂。在依山坡的幾處,有著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等人的舊居。在棗園,書記處小禮堂坐落在綠樹環(huán)繞之中,這是1941年建成的,磚木石結(jié)構(gòu),禮堂呈凸字形。當年中央書記處在這里舉行過各種會議、舞會、宴會等活動。1945年,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的重大決定就是在這里作出的。墻上有《為人民服務》的條幅,這是毛澤東為中央機關(guān)干部的題詞,它的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不忘宗旨,處處為民。
棗園以山河為襯托,里面密密層層地生長著種類繁多的花草樹木,各個建筑半隱半現(xiàn)地點綴在其間,四季的風光又各有特色,景致十分迷人。
聞名天下的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位于延安東南。黃河在黃土高原流淌,河面平靜而寬闊。到了壺口,河床一下子斷裂,黃河水裹挾著泥沙,跌落到四五十米落差的溝壑里,于是黃河水沸騰了,只見浪濤翻滾,水氣蒸騰。只聽的濤聲震天,如雷貫耳。此時的我自然會想起《保衛(wèi)黃河》激昂的弦律,感受到歌中所表達的不屈不撓性格,體會到中華民族一往無前的精神。此時的黃河水用咆哮形容再恰當不過了。我想《保衛(wèi)黃河》的作者一定來過壺口,一定看見過氣勢恢弘,奔騰激蕩的黃河瀑布。否則,寫不出那么準確的詩句,譜不出那么蕩氣回腸的弦律。
黃河壺口瀑布十分的狀觀。奔騰洶涌的氣勢從來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兩岸崖壁,水流瀉下來,激起的水霧,騰空而起,形成“水底冒煙”的奇觀。兩岸夾著山,瀑布就從中倒懸傾注,聲音如雷鳴,待走近,水點從空中灑下落在身上,這就是晴天曬雨了。瀑布如萬馬奔騰,波濤翻騰,沖在兩邊的壁上,驚濤駭浪之勢數(shù)里可聽見。它作為國內(nèi)第二大瀑布,壺口有著其自己的磅礴氣勢,水穿過千里長峽,水漸漸蓄成滔滔激流,在落下時宛如從天際流下,有著千山飛崩的氣勢。
“華夏第一陵”--黃帝陵
黃帝陵在延安南面約200公里處。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每年清明,這里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因而這里也留下歷朝歷代祭祖的痕跡。有祭臺,有碑文,有松柏。黃帝陵古墓葬第一號,世稱“華夏第一陵”。黃帝陵所在地橋山生長有古柏8萬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余株,是我國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柏林,其中的黃帝手植柏相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栽,樹高19米,胸徑11米,樹齡達5000年以上,被稱作“世界柏樹之父”。拜謁皇帝陵,圓了我心頭第一個夢。
黃帝陵是黃帝的衣冠冢,沮水環(huán)繞,山豐土厚,氣勢磅礴,放眼望去,滿目青翠,沿著蜿蜒山道上行,蒼松夾道,側(cè)柏迎人,空氣清新。漫步緩行,愈向上,靜穆莊嚴之氣愈重。登漢武仙臺,憑吊千古一帝,再向里行便是黃帝陵。方亭一座,守碑一方。繞陵廟一圈,雄偉的建筑,技藝高超的雕塑,滿目的楹聯(lián),各個朝代的詩詞帶著曠古的氣息撲面而來。手捧黃土繞陵慢慢為黃陵培土,細細的黃土從指尖滑落,帶著滿心的寄語,飄落在冢上。炎黃子孫同出一祖,共拜一帝,血濃于水,情似石堅,幾千年歷史,分分合合,有亂世殺伐,有盛世太平,終歸一統(tǒng)。中國歷史從來沒有沒有象今天這樣高度統(tǒng)一過。萬眾一心共創(chuàng)偉業(yè)。
始祖陵前,沒有浮世喧囂繁華,沒有宏偉龐大的靈寢,但從橋山沿襲的信義,幾千年前就把愛國愛家的信念落在子孫的心頭,形成一種共同的文化心理。遙想往昔,有多少帝王身著龍袍,在禮樂中祭祖的情景,再怎么狂傲的君王都于這里低頭。因為沒有走完的路太多了,“朝東西眺望,沒有邊際,朝南北眺望,沒有頭緒,朝上下眺望,沒有歸依,我的驅(qū)弛不知何所向”。這是屈原的聲音,大地茫茫,始祖先行,把對自然的探索與對人間疾苦的憤慨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留給后代子孫長久的命題。
尾聲
陜北延安,那高亢的信天游,那精美的剪紙窗花,那鮮美的羊肉,那長長的面條,那香甜的軟油糕、黃米飯,那藍花花的故事以及花木蘭的傳說,無不讓人感受到純樸、厚道以及源遠流長的北方文化的底蘊和西北民俗風情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
離開延安的時候,我禁不住頻頻回首。窯洞的花格子窗還是那么美麗,窯洞的門前掛著紅辣椒,還是那熟悉的陜北特征,只是街上的人們用上了手機。姑娘們戴上了項鏈,嘴上涂上了紅辣椒般的口紅。鳳凰山、清涼山、寶塔山、萬花山這些熟悉的名字不斷從我眼前飄過……
寶塔山
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壺口彩虹
機要局舊址
紀念館內(nèi)群雕
今日延安
南泥灣秋色
情景再現(xiàn)
任弼時舊居
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國家森林公園
延安魯迅藝術(shù)文學院舊址
延安頌
延安楊家?guī)X革命舊址--七大會址
延安楊家?guī)X革命舊址周恩來舊址
延安窯洞
延安中共中央行政辦公室舊址
戰(zhàn)士入黨宣誓
中央大禮堂
責任編輯:吉中君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