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国产在线观看免费无码,午夜无码国产a三级视频

首頁 原創(chuàng)速遞

【發(fā)現黔南】福泉穿越千年歷史 山靈水秀古韻濃(圖)

2015-08-24 00:39

摘要:國家旅游地理 貴州黔南8月23日訊(萬棋民攝影報道) 這里是十大道教圣地,這里有北有趙州橋,南有葛鏡橋之稱的葛鏡橋,這里有黔中瑰寶明代古城垣,這里有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福泉陽戲這里便是貴州黔南的福泉市。 福泉市位于黔南布依族自治州的北邊,有著兩千

國家旅游地理  貴州黔南8月23日訊(記者 萬棋民攝影報道)這里是十大道教圣地,這里有“北有趙州橋,南有葛鏡橋”之稱的葛鏡橋,這里有“黔中瑰寶”明代古城垣,這里有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福泉陽戲”……這里便是貴州黔南的福泉市。
    福泉市位于黔南布依族自治州的北邊,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福泉春秋時期為且蘭古國,秦漢時期是成語夜郎自大中夜郎侯的故土,到今天這座古城已經穿越了2300年的歷史。經過千年時光的磨蝕,古城沒有消逝在漫長的歲月中,反而經過兩千多年歷史的積淀,在今天更顯古色古香,是我國頗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葛鏡造橋矢志不移 造橋30載終成葛鏡橋


       由豆腐石塊建造而成的葛鏡橋

    葛鏡橋建造于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當時的平越人葛鏡出資建造。當時造橋技術落后,加之洪水等自然因素,葛鏡造橋也費盡周折,造橋三次才最終建成葛鏡橋。據歷史記載,葛鏡第一次造橋是在1588年即萬歷十六年,這一次和之后的造橋因洪水而毀,沒有成功。葛鏡第三次造橋是在1615年,經過三年的修筑終于在1618年建成。葛鏡造橋前后共耗時30年,因積勞成疾,不幸于橋成后次年病逝。
    葛鏡橋民間又稱“豆腐橋”,一說是因為造橋所用石料方正整齊,形如豆腐。另一種說法是在福泉山修道成仙的張三豐外出云游,得知葛鏡幾次造橋未成,深為他造福百姓、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感動,張三豐為助葛鏡造橋,讓城里每戶人家磨一廂豆腐放在門外,命山神、土地在雞叫3遍之前將豆腐搬到麻哈江造橋用。一土地偷懶,躲在橋腳學雞叫,被張三豐發(fā)現,一掌將其打在巖壁上,罰他永世守橋。葛鏡橋全長51.44米,3孔,大孔高9.61米,橋面寬8.5米,高約30米;三孔跨徑分別為25.62米、12.3米和6.26米;三孔拱高分別為9.61米、9.9米和5.02米。工程艱巨,雄偉壯觀,“為西南橋梁之冠”。葛鏡橋歷時數百年,至今仍堅固如初,實為罕見,也有“北有趙州橋、南有葛鏡橋”之稱。

古城墻凝聚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智慧


      古城墻透著歷史的滄桑

   福泉古城墻是平越衛(wèi)首任指揮李福于明朝洪武年間建造而成,當時福泉被稱為平越,解放后改名福泉。當時為了抵御外敵的侵擾,指揮李福帶領萬余軍民歷時3年多的施工,于1385年即洪武洪武十八年建成土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張信接管衛(wèi)事,改筑石城,于建文三年(1401年)竣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最具特色的是小西門水城。小西門水城布局獨特,由內城、水城和外城三道城墻構成。水城建造工藝精湛,宏偉壯觀,形成“里三層,外三層,城墻圍水,水圍城墻”的獨特風貌,為今貴州一絕,乃全國少有。
   福泉古城墻歷經多次戰(zhàn)爭考驗,屢毀屢建,飽經滄桑。清咸豐年間,許多城墻建筑毀于兵火。解放初期,東門至北門等處城墻被拆毀,四門城樓早已蕩然無存。20世紀80年代以后,政府逐年撥款加以修復,使城墻四門和小西門水城重現,恢復了東門的藜峨樓?,F今走在古城墻的上面,雖然墻體大都是現在修繕上去的,但依然能找到古城墻的遺跡,感受古人的筑城智慧。

福泉陽戲:娛人納吉的儺儀活動


         民間老藝人在表演陽戲

    福泉陽戲,所謂陽戲是指唱給活著的人聽的;也有陰戲,便是唱給死去的人聽的。陽戲主要有兩種功能,一種是娛樂,另一種便是還愿納吉,意思是之前向天神祈求的事情實現了,于是便唱起陽戲向天神還愿,同時也向天神祈求吉祥。福泉老藝人在表演陽戲的時候,雖然言語不通,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陽戲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以及陽戲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
    福泉陽戲是面具戲,是中國古代“鄉(xiāng)人儺”的一個分支,起源于古老的驅邪役鬼,祈求平安的儺儀活動,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說唱與表演相結合的儺戲。唱詞除了驅逐鬼疫的儺儀法事外,還融進了許多娛人納吉的內容。陽戲又稱“五陽花戲”,燈夾戲,戲夾燈,又還陽戲又唱花燈,又耍獅燈。相傳是在明朝洪武年間隨軍從江浙一帶傳入平越的,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福泉陽戲主要劇目有《楚漢相爭》、《蕭何追韓信》、《霸王別姬》、《孟姜女》、《桃園三結義》、《二郎鎖孽龍》等100余個。唱腔高亢,其中的“儺腔”是獨有的曲調,伴奏不用絲弦,全部是鑼、鼓、镲等打擊樂器。

張三豐在福泉山得道成仙


         福泉山上的福泉

    福泉山有兩大成名之處,一是有一口福泉,福泉市也因此而得名;二便是張三豐曾在此修煉,民間傳說張三豐最終在此得道升仙。
    福泉山位于福泉市區(qū)西南隅,由3座小石山組成,面積20畝,山形奇絕,古跡甚多,有“藜峨道院冠黔南”之譽,是貴州有名的道教圣地。明洪武二十五年間(1392年),武當道派創(chuàng)始人、太極拳開山鼻祖張三豐來到平越,喜觀福泉山三山奇秀,氣靈境幽,泉水增進,逐于北臺呂祖亭前結茅為亭,“晝則閉戶靜坐,夜則朝禮北斗”。建文元年(1399年),張三豐離開平越,不知所終。民間傳說張三豐成“仙”,福泉山由此名聲大振。張三豐在福泉山修煉期間,尚存遺跡較多,并沿存至今。山上觀閣林立,香火鼎盛,有蜀中十大道場之稱。
    山上所建的古建筑先后有三清殿、真武殿、玉皇閣、佛院、呂祖亭、禮斗亭、半仙亭、張仙祠、雷祖殿、靈宮殿、朱宮祠、高貞觀、祭祠以及鐘鼓樓、碑樓、草亭、曲廊、山門等。1998年由福泉市人民政府撥款在福泉山修建 “張三豐碑林”,共刻張山豐遺留的詩詞和明清民國文人題詠、名人題辭180通。
    福泉是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歷史遺跡豐富,文化積淀深厚,前面所列的僅僅是福泉的一面,要想真正感受福泉古城的歷史韻味,發(fā)現更多的歷史印記,還需親身前往。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