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石渠縣唐蕃石刻考古取得重大發(fā)現(圖)
摘要: 石渠被譽為“中國石刻藝術王國”,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縣共有各類嘛呢堆、嘛呢城、嘛呢墻近三百多處。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松格嘛呢石經城、巴格嘛呢石經墻、穆日嘛呢石經墻;省級文物單位:照阿娜姆摩崖石刻。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奠定了石渠厚重的
云貴旅游地理 四川甘孜5月28日訊(李宏 文/圖)近年來,石渠縣文物部門在自身工作量大、任務重、人員少的情況下不斷調查、挖掘唐蕃石刻,相繼在石渠縣洛須鎮(zhèn)、長沙干瑪鄉(xiāng)發(fā)現了一大批唐代的摩崖石刻和石刻群。這些唐(吐)蕃石刻,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沿岸和雅礱江沿岸,包括石渠洛須鎮(zhèn)的白馬神山石刻、煙角村石刻以及長沙干馬鄉(xiāng)的須巴神山石刻群,共計17鋪。這些石刻內容主要包括菩薩像、佛像、飛天、供養(yǎng)人、古藏文題記等。近日,一批專家對其進行了認真考察,證實這些發(fā)現是目前已發(fā)現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肅、云南藏區(qū)最為密集、最為集中的吐蕃時期石刻群。
石渠被譽為“中國石刻藝術王國”,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縣共有各類嘛呢堆、嘛呢城、嘛呢墻近三百多處。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松格嘛呢石經城、巴格嘛呢石經墻、穆日嘛呢石經墻;省級文物單位:照阿娜姆摩崖石刻。這些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奠定了石渠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蘊。
為更好的挖掘、保護石渠縣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址),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實現文化的真正價值。近日,石渠縣邀請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宋紀榮,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員羅文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副館長雄文彬,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建林,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席琳,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王婷對石渠縣的近年來發(fā)現的唐代摩崖石刻、石渠民族民間文化(文物)進行考察研究,并就石渠縣下一步如何保護這些民族文化(文物)遺產(址),如何做好民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提出具有科學價值的指導性建議。在短短3天的考察時間里,專家們認真細仔的對洛須鎮(zhèn)白馬神山上的3處摩崖石刻、嘛呷鄉(xiāng)煙角村的1處唐蕃石刻以及長沙干馬鄉(xiāng)須巴神山的唐蕃石刻群進行了考古。通過考古專家發(fā)現在石渠縣洛須鎮(zhèn)白馬神山上的石刻像是國內目前已知的較早時期一鋪雙身像。而嘛呷鄉(xiāng)煙角村唐蕃石刻以及長沙干馬鄉(xiāng)須巴神山的唐蕃石刻群的雕刻都是在8世紀末到9世紀赤松德贊父子時期所造的石刻。這一批石刻的圖像形式以及古藏文題記的內容與書寫風格都是典型的吐蕃時期的作品,它們與石渠境內著名的照阿拉姆石刻、青海省玉樹境內勒巴溝石刻的吐蕃石刻有密切關系。須巴神山石刻群是雅礱江沿岸首次發(fā)現的吐蕃石刻,是目前已發(fā)現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肅、云南藏區(qū)最為密集、最為集中的吐蕃時期石刻群,也是四川省第一次發(fā)現成片的吐蕃時期的遺存。在這些摩崖石刻群中集中反映了吐蕃鼎盛時期的人物造像,有飛鳥、有佛像、有文字。此次考古重大發(fā)現明確了石渠縣境內摩崖石刻的具體年代,它對唐蕃古道走向或文成公主進藏的路線考證提供了新資料,填補了青藏高原東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環(huán)節(jié)的資料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甘孜日報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