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遺產]南派風格的布袋木偶戲(圖)
摘要:煙臺也有布袋戲,這些年在毓璜頂廟會上大放異彩。但劉美琴帶來的是布袋木偶戲屬于南派風格,流行于閩南一代,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現了南方文化的細膩———五彩別致的木偶們被制作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那是“唱、念、做、打”,“喜、怒、哀、樂”樣樣通,尤其
表演者左右開弓,木偶被演繹得惟妙惟肖
國家旅游地理 山東煙臺5月5日訊 30歲的劉美琴是一位特殊的演員,雖然每天登上舞臺就是自己的本職工作,但她手的知名度卻遠遠超過臉。因為她是一名布袋木偶戲演員,在上大學時就學習的這個專業(yè),畢業(yè)后到了福建惠安縣掌中木偶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多年來走南闖北推廣這項從明朝嘉靖年代便開始興起的民間技藝。2日,是媽祖誕辰1053周年紀念日,劉美琴跟隨劇團來到煙臺,在福建會館進行的“媽祖文化節(jié)”搭起了戲臺子,讓煙臺觀眾領略到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煙臺也有布袋戲,這些年在毓璜頂廟會上大放異彩。但劉美琴帶來的是布袋木偶戲屬于南派風格,流行于閩南一代,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現了南方文化的細膩———五彩別致的木偶們被制作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那是“唱、念、做、打”,“喜、怒、哀、樂”樣樣通,尤其擅長武打動作戲。劉美琴左手老虎、右手武松,演繹“三碗不過崗”的橋段真是酣暢淋漓。演出時伴奏也是悠揚了數百年的古老旋律,屬于南管的音樂系統,梨園戲的唱腔,嗩吶、琵琶配上花鼓、大鑼一響,那聲音是清脆幽雅,悅耳動聽。劉美琴告訴記者,南派布袋戲的演員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基本功非常精細,自己的整個大學時光幾乎全和這些木偶“聯絡感情”了。“就拿一個縫衣的動作為例,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針、針插襟前、抽線、咬線、線尾搓尖、對針穿線、打結、口齒彈線、發(fā)上滑線、縫衣抽線等11個動作,整個過程細致入微,一絲不茍。”
劉美琴坦言,和很多傳統藝術形式面臨的問題相同,布袋木偶戲受到商品經濟的不斷沖擊,如不加以保護,也面臨消亡的危機,為此他們成立了保護傳承中心,力求讓這門傳統藝術煥發(fā)生機。記者 時立國 邵壯 攝影報道 /煙臺日報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