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国产在线观看免费无码,午夜无码国产a三级视频

首頁 原創(chuàng)速遞

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研究 筼筜港曾為水上飛機場

2013-01-26 11:55

摘要:從1970年到1973年,經(jīng)過無數(shù)廈門人參與的筼筜港圍墾工程終于初步告成。從此,筼筜港就被一條長堤截成內湖,現(xiàn)在這條長堤成為了湖濱西路的一部分。筼筜港如何變身為筼筜湖,其中經(jīng)歷過多少夢想和曲折?這一段城市變遷的傳奇是如何寫成的?最近,從有關史料中首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筼筜港變身筼筜湖后的景象。

  上世紀三十年代筼筜港上的水上飛機場。洪卜仁 供圖

  1988年

  湖濱北路沿岸。

  1990年

  “??萘?rdquo;。

  1991年

  詩意西堤。

  1992年

  現(xiàn)代都市已形成。

  上世紀70年代廈門島地圖。

  發(fā)現(xiàn)史料

     文史專家洪卜仁先生在文史研究中發(fā)現(xiàn),昔日筼筜港曾經(jīng)作為水上飛機場,農場的水牛嬉戲地。

  定格時光

     廈門攝影家曾少雄,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拍攝了筼筜港變身筼筜湖的一系列照片,首度在本報曝光。

  從1970年到1973年,經(jīng)過無數(shù)廈門人參與的筼筜港圍墾工程終于初步告成。從此,筼筜港就被一條長堤截成內湖,現(xiàn)在這條長堤成為了湖濱西路的一部分。筼筜港如何變身為筼筜湖,其中經(jīng)歷過多少夢想和曲折?這一段城市變遷的傳奇是如何寫成的?最近,從有關史料中首度發(fā)現(xiàn)了筼筜港許多鮮為人知的特殊身世和昔日的水上飛機場、水牛嬉戲地……等不為人知的傳奇經(jīng)歷,被一幕幕揭示開來。

  漁港中的“水上飛機場”

  在廈門的老市民中,許多人都是筼筜港變身為筼筜湖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廈門著名的文史專家洪卜仁先生也是這一歷程的見證者,但他告訴我們,筼筜港的變遷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傳奇。

  在洪先生拿出的一張1933年10月25日的《江聲》報上,刊登著一條“滬粵線開航,賽克斯機昨日過廈”的消息。該報道稱,中國航空公司滬粵線于(1933年)10月24日起正式開航,早上六點整從起點上海出發(fā),經(jīng)溫州、福州到達廈門。令人難以想象的是,當時這架從上海飛來的飛機,并沒有在陸地的機場降落。而是在當天的12點5分在筼筜港降落,報道還附有“賽克斯”機降落于筼筜港海面上的照片。

  通過圖片我們可以隱約看出,“賽克斯”號水機通過腳架上的兩個浮筒式的皮艇降落在海面上,這種把陸上飛機的起落架換成浮筒的水上飛機被命名為浮筒式水上飛機,這種飛機在航空業(yè)發(fā)達的今天早已退出民用航空的視野。但當時它卻是非常時尚先進的,通過寬大船體產(chǎn)生的浮力支撐飛機“漂浮”在海面上,起飛時,則利用螺旋槳發(fā)動機產(chǎn)生的強大拉力,將飛機慢慢地從水面上托起來,成為在空中飛行的航船。之所以選擇筼筜港作為降落點,就在于這處天然的港灣水面寬闊,沒有大浪,因此是一處極佳的天然水上飛機場。

  當年的水上飛機是怎么上下乘客的?洪老說,當時的飛機上下客需要用渡船擺渡到機艙口。不過這架來廈的水上飛機在開通的第一個月內“只收郵件不載客”。但是當時的航空界人士看重了筼筜港作為水上飛機場的天然優(yōu)越條件,此后,水上飛機成了筼筜港的常客,開展了客運業(yè)務,一直持續(xù)到1935年。報道稱,當時中國航空公司只有兩架“賽克斯”水上飛機,一架用于民航,另一架則為蔣介石專用,由此可見該機在當時的時尚和稀有。

  筼筜港農場,群牛戲水

  當我們還在對筼筜港作為水上飛機場而津津樂道的時候,洪卜仁先生又拿出一張頗為有趣的照片,披露出筼筜港的另一傳奇“身份”。在一片寬廣寧靜的水域,遠處漁民正在撒網(wǎng)捕魚,近處一群水牛嬉戲水中。照片右邊的說明則是“今日廈門:筼筜港風光,群牛戲水。”筼筜港中出現(xiàn)漁船不足為奇,但為何會在漁港中出現(xiàn)大批水牛呢?原來筼筜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jīng)在靠江頭的灘涂進行圍墾,還建立了一個國有農場。

  有一份由“廈門市人委”發(fā)出的紅頭文件,主要是關于筼筜港農場確定建場規(guī)模和并場問題的批復。市人委同意將市糧食局試驗農場、罐頭廠第二試驗農場、塘邊農場合并入筼筜港農場中,實行統(tǒng)一領導,統(tǒng)一計劃,以緩解三年自然災害帶來的糧食緊缺問題。據(jù)資料記載,筼筜湖農場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筼筜港鹽場,該鹽場依托海港的天然優(yōu)勢,為后江埭工業(yè)區(qū)中的鹵化廠提供生產(chǎn)化肥原料。到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為了緩解糧食問題,由民政局組織,采取以工代賑形式,從蓮坂修筑一條長達1000多米的海堤到嶼后,現(xiàn)在的仙岳路一帶由海灘變?yōu)殛懙?,用以種植農作物,并先后在海堤之上建立了塘邊農場、糧食局畜牧場、廈門罐頭廠等,原來的筼筜港鹽場也更名為筼筜港農場。所以,在合并了農場、畜牧場之后的筼筜港農場包括了周邊的海域,因此海中出現(xiàn)水牛嬉戲,的確成了一道特殊的景觀。

  筼筜港圍墾歷經(jīng)半世紀實現(xiàn)

  在采訪中,洪卜仁先生還告訴我們,由于40多年前筼筜港的圍墾工程涉及到廈門的千家萬戶,許多人都以為對筼筜港的改造是當代人的夢想,其實不然,歷史上曾經(jīng)有多次改造筼筜港的計劃。

  據(jù)洪卜仁先生研究,早在1920年廈門開始進行近代化城市建設之初,就有填筑筼筜港的打算。1930年左右,主管廈門市政建設的周醒南就曾經(jīng)提出填筑筼筜港以開辟新市區(qū)的建議?,F(xiàn)保存于廈門市圖書館中的《填筑廈門筼筜港報告書》中,周醒南詳細制定了分為兩期的填筑計劃,第一期“先行填筑南岸計由廈門造船所起,折而之東至豆仔尾山止,計全部面積770多萬方尺,定位商業(yè)區(qū)域”;第二期“填筑北岸,沿邦坪尾一帶,此地山川明媚,空氣清新,定位住宅區(qū)域。”可惜的是,這個策劃詳盡的填筑計劃,在付諸實施之際,因故擱淺。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福建省當局,同意廈門知名僑商林文炳在筼筜港從事墾殖事業(yè),創(chuàng)辦華僑實業(yè)公司。1947年7月14日的《立人日報》,曾以一整個版面的篇幅報道了由東南亞華僑集資創(chuàng)辦的“福建經(jīng)濟建設公司”準備投資填筑筼筜港的計劃書。該計劃書從廈門形勢、位置面積、堤岸建筑、筑堤土方、區(qū)域割分、預算估計等六個方面論證了填筑筼筜港的可行性和價值,但都因各種現(xiàn)實原因未能將計劃付諸實踐。直到1957年廈門市政府決定開展“筼筜湖第一期海灘填土工程”之后,筼筜港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填筑改造。而最大規(guī)模的筼筜港改造則是1970年至1973年的圍墾,徹底的使筼筜港變成今天的筼筜湖,水域面積大大縮小,原港兩側的灘涂已變成了今天的湖濱南路和湖濱北路等城市建設用地。

  文/盧志明 畢媛媛

  圖/曾少雄  如  意

  【情結】

  十載聚焦

  筼筜水

  ●文/陳翔

  在本次采訪中,熱心讀者曾少雄先生給我們講述了一件感人的故事。他說,他從小喜歡筼筜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他就熱衷于拍攝筼筜港變遷,到現(xiàn)場去為它留下歷史記憶,聚焦筼筜湖前后達十余年的時間。當時拍這些照片的時候,只是憑著個人的感覺和熱愛去進行,每當筼筜湖周邊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變化,他都會特地去為它留下身影。他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張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的廈門島地圖(見版面左下角),當年繪制這張地圖時筼筜港剛剛變成筼筜湖,但地圖上仍標明“筼筜港”。

  從曾少雄先生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圍墾后的筼筜湖周邊幾十年來的變化:當筼筜港被長堤截斷之后,成語中常說的一句話,“??菔癄€”的景象被真實地折射了出來,照片中就有一張當年筼筜湖水干涸,千萬年沒有見過太陽的海底,成了一片“焦土”。照片也記錄了西堤曾經(jīng)詩意般的景象。這些照片為筼筜湖的變化留下見證,從中折射出了一個城市的發(fā)展和變化。我們從中挑選出幾張刊登,這是這組系列照片在媒體上的首度曝光。

  【 追溯】

  1930年前后

  筼筜港險遭填埋

  ○文/洪卜仁

  筼筜湖源自筼筜港,原是一個美麗的港灣,史載它:長十多里,寬四五里,漲潮時一片汪洋,退潮時淺灘畢露。

  筼筜港地質鉆探的資料顯示,在港中40至50米深處有一層斷層角礫巖。角礫是花崗巖和火山噴出巖破碎后又重新膠結而成的。衛(wèi)星照片也反映出筼筜港至鐘宅一線為黑色陰影帶,證實了筼筜——鐘宅港是一條巖石破裂帶。之后,因地表長期經(jīng)受暴雨的沖刷,特別是在海浪挾帶著砂石強有力的沖蝕下,這條斷層的巖石破裂帶不斷被侵蝕而加深、加寬,日久天長, 形成了筼筜港灣。

  地質勘探資料還揭示,古時候廈門島上有好幾個面積大小不一的海灣,筼筜海灣是其中一個。其范圍較大,向南延伸到現(xiàn)在市區(qū)的溪岸、故宮路、雙蓮池一帶,向東北深入島內五六公里,海水可抵達江頭。直到1970年筑堤圍壩前,筼筜港的水域面積尚有10平方公里。

  據(jù)說,明末清初,筼筜港北岸遍植一種名叫“筼筜”的竹,綿亙數(shù)里。港以竹名。這是筼筜名稱來源的一種說法,此外還有兩說?!逗3慰h志》的說法是:“港當汐時,中流一帶,宛轉纖長而未分支,形如竹,故名‘筼筜’”,此其一。其二是,有人以港灣由島內的西海岸向東伸入而稱之“彎東港”(向東彎的港)。筼筜港盛產(chǎn)魚蝦,味道鮮美,背呈金黃色的江魚,更是名聞遐邇。每年秋深氣候轉冷,水溫下降,魚群紛紛由外海游入港灣。入夜,在港中捕魚的小船以數(shù)百計,漁船上的燈火隨波浮沉閃爍,若隱若現(xiàn),構成饒有風趣的“筼筜漁火”景觀,幾百年中,一直是廈門舊八大景之一。

  筼筜港兩岸山巒起伏,是個天然的避風港塢。它還曾是江頭、牛家村對外海上交通的要道。明末清初,福建黃檗山寺高僧隱元應邀赴日本弘法,其所乘的大帆船,是從筼筜港起航出海的。廈門解放前后幾年,江頭與廈門第一碼頭之間,還有小船往來運載旅客和貨物。

  明末島上人口驟增,開始小規(guī)模地在筼筜港南岸淺灘填土成陸,搭建民居。清初,廈門海上對外貿易發(fā)展迅速,商業(yè)興隆,市井繁華,不斷向筼筜港南岸擴伸,到清代咸豐,同治年間,在如今的廈禾路西段出現(xiàn)了一大片“新填地”。

  1920年廈門開始進行近代化城市建設,改造舊街市,擴展新市區(qū)。1930年前后,相繼在筼筜港南岸灘地,填筑了從毗鄰第一碼頭的原海軍造船廠起,經(jīng)豆仔尾到龍船河的廈禾路西段、中段以及小學路、角尾路等縱深半公里多的陸地。期間,主持廈門城市建設的周醒南曾經(jīng)提出過填筑筼筜港的倡議。周醒南還擬定了《填筑廈門筼筜港報告書》,呈報當時的福建省道局局長史耕巖轉呈省長李厚基,經(jīng)李厚基核準撥款興辦并成立事務所,責成周醒南與許麗東共同主持工程。正當筼筜港填筑計劃付諸實施之際,政治風云突變,李厚基被趕下臺,省府撥款不繼,工程被迫中止。

  1937年7月廈門市工務局開辦廈鼓輪渡,大批小舢板的船夫失業(yè),呼吁救濟。事擱多年的填筑筼筜港計劃被改為興建漁場,開展養(yǎng)殖以解決船工失業(yè)問題。過不久,抗戰(zhàn)就全面爆發(fā),計劃落空??箲?zhàn)勝利后直至解放后的20多年間,筼筜港仍有幾次填筑,不過規(guī)模不大。直至上世紀70年代初的圍墾,才徹底地使筼筜港變成筼筜湖。(國家旅游地理廈門1月26日據(jù)思明新聞中心)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